编者的话当前,医药卫生改革正在全国全面展开。这一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用比较低廉的费用获得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这个思路不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为医药卫生部门提供了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本报从今天起将连续发表一组报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医药卫生改革的最新动态。希望这组报道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并对医药卫生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悬壶济世”,自古以来就是医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一位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的医院院长深有感触地说:“我视不能为患者解除病痛为自己最大的痛苦;视不能为病人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为自己最大的烦恼;视能为患者治愈疾患为自己最大的欢乐。”这一以病人之忧为忧、以病人之乐为乐的思想,正是当今医疗改革中所提倡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真谛。
如今,这一思想在不少城市的大中小医院得以体现,“以医生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正在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蔚敏廷说,这一医疗模式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它与当前国家宏观体制改革的关系密切,涉及到比以往更加深刻复杂的利益关系的调整。过去病人求医生,希望医生多开药,开好药。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要求开好药、多开药的现象少了,大家都希望能以最经济的手段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也相当激烈。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此,东方医院在为患者营造一个舒服、温馨、亲切如家的就医环境的同时,想方设法降低医疗成本,以减轻病人负担。同时还在服务上下功夫,如免费为周围4个区的病人煎药送药上门;为早上空腹抽血的病人免费提供一杯热牛奶;为新入院的病人送上一杯热茶、一条毛巾、一张联系卡。正因为贯彻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自1999年12月12日开诊以来,该院日门诊量由几百人次逐渐上升到目前的2000人次左右。
江苏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近年来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服务态度、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他们于1997年率先在医院开通生命救护“绿色通道”,使急诊抢救高效、优质、安全;1998年在市内又率先开展“无假日门诊”,解决病人假日看病难的问题;1999年在全市率先定期组织国内外名医大型义诊和咨询服务,为疑难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便捷;2000年又在市内率先推出“假日黄金周”特别医疗服务,对主要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实行优惠服务等。
北京天坛医院从1996年以来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中,完成了20多项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成立急救部,为危重病人抢救建立“绿色通道”;加强急诊第一线,要求危重病人5分钟内得到诊治,急诊会诊10分钟到位;门诊改集中挂号为分科挂号,减少病人的排队时间;实行挂号、分诊、导诊以及划价、收费、取药一条龙服务;在门诊及住院处设立计算机触摸屏自动查询系统,增加收费透明度等,受到患者的普遍好评。
医疗改革中出现的“以病人为中心”这一新的服务模式,一改长期以来病人围着医生转的局面,代之以“医生围着病人转”的主动型医患关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病人选择医生”这一调整医患关系的重大改革,使病人能充分行使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这不单纯是就医形式的改变,还包含着服务观念、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的转变,它是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一次深刻革命。
“病人选择医生”,某种程度上讲是患者在选择医院,因为医生作为医院的一员,其职业道德、医疗水平,代表着这个医院的社会形象。
甘肃省肿瘤医院院长何晓东对开展“病人选择医生”的改革尝试体会极为深刻。他说,医院是社会的服务“窗口”,事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医患关系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矛盾长期困扰着医院。病人选择医生的模式,使病人由被动接受服务,变为积极帮助医院管理医生,监督医疗环节,医患之间缔结了互为依存、互为约束、互为促进的新型关系。这一改革措施理顺了医患之间、医院各类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促使医务人员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和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用高尚的医德医风留住病人,增强了医务人员优质服务的意识。
自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首创“病人选择医生”以来,目前这一新型的就医模式已在江苏、海南、湖南等省的二级和县级医院全面推行。天津、北京、深圳、郑州、哈尔滨、沈阳、重庆、武汉、兰州等地的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推行。大家认为,尽管在运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但是改变医患关系,建立新型的服务模式始终是医院改革中必须努力探索和实施的一项改革。
人们期待着“以病人为中心,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早日实现。